把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郝永平 尹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谋划推进工作,要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他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干部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醒全党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再次强调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广大领导干部扎实推进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升态度:要把党的宗旨和对群众的感情化为与群众的同理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就要求,在群众工作中,领导干部不仅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群众有真感情,还要学会转换角色,真正把自己作为群众一员,养成与群众的同理心,用群众的思维和群众打交道。只有这样,才能把真话讲进群众的心坎里,把好事做进群众心坎里,把业绩留在群众心坎里。
养成与群众的同理心,主要的就是善于理解、接受和运用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一是要尊重群众的现实性关切。群众最切实的要求就是自身的具体利益能得到真实、现实的维护,这个要求是正当的。领导干部应该,也必须尊重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性关切。二是善待群众的博弈性考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正当行为,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博弈和协调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性考量,应该尊重包容,认真分析,积极协调。三是顺应群众的公正性期待。从古至今,普通百姓对官员首要的期盼就是公正,最痛恨的就是为官者以权谋私,仗势欺人。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要求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倾听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智慧。有了这个智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勤政为民、善待群众,才能修身正己、赢得信任,才能夯实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政治基础。四是体谅群众的宣示性心理。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一些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产生了被边缘化、被底层化的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对社会、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有些社会事件中之所以有一定数量的“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加入,就是群众力图宣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对群众的这种宣示性心理和举动应给予充分的理解、足够的耐心和及时的反思,而不能与民斗气,草率责怪群众多事。
有了与群众的同理心,就不会轻易指责群众,更不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我们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就是:人民为大,百姓是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业绩好不好,就是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群众不满意、有怨言,党员和领导干部就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所谓“群众不理解”“官不聊生”的抱怨和矫情,都是缺乏与群众同理心的表现。
聚焦内容:要积极关注并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日子。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工作必须服务于这一重大转变。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还远没有达到充分满足的地步。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些历史性变化,都是我们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群众打交道就是要找准这些具体问题。
因此,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把握和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关乎群众收入的现实问题上,要全面、完整、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关乎群众权利的现实问题上,要致力于发展全过程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在大事小情上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当家做主,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关乎群众精神生活的现实问题上,要认识到现实文化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必须致力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敏锐把握、精准分析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质量、品位、风格以及服务方式的更高需求,推进文化建设的供给侧改革,优化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关乎群众生计的现实问题上,要实际地了解每家每户的安危冷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关乎群众栖息环境的现实问题上,要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热切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领导干部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方法:在有效适应新变化中顺势而为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利用率、普及率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既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与工作,也依靠互联网推进日常交往与人际交流,还把互联网当作进行政治参与、监督官员作为的重要平台。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种新的形势及变化向新时代群众工作提出了挑战。
有效适应新变化,必须善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待网民,领导干部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好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群众工作效能,让互联网成为领导干部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有效适应新变化,必须在增强历史自信中掌握历史主动。经过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荣光、见证“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熏陶,广大人民群众对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更加认同,对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对在新征程上跟党走的信心更加坚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新时代群众工作时,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继承与弘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善于从中吸取智慧、营养与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砥砺前行、建功立业。[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教授,科研部博士、一级调研员]